历史在线 魏晋南北朝 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府兵的存在,到底是不是利大于弊?

魏晋南北朝,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,三百多年间,有三十多个政权轮流建立,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。

而偏安江左的东晋,存活了一百多年,相比其它短命王朝,东晋算是这一时期里存续比较久的一个政权。东晋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,百年立于江左,全赖这支军队——北府兵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东晋立国

西晋末年,八王之乱引发的少数民族入侵,使汉族人民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灾难。随后发生的永嘉之乱,使得难民纷纷南渡逃离纷争不断的北方,随之南下的,还有五个司马宗室,其中一马——司马睿最终在江左建立东晋,史称“五马南渡,一马成龙”。然而东晋的建立,并不顺利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中国历史地图集之东晋 谭其骧

司马睿南渡而来的地方,昔为江东吴国政权辖地。西晋灭吴后,江东是江南士族名士扎根的地方,不太好严控,只以东南六州将士守江表。司马睿突然闯入江东,并未被这些江南士族名士所接受。然而,在具有威望的琅琊王氏王导的游说下,以及这些名士亟待一个政权来稳定江东,使江东能够避免北方的南侵,于是同意司马睿在江东建立政权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东晋元帝像

建武元年(317年),司马睿在琅琊王导、南渡而来的北方士族和原来江东士族的共同支持下,于建康(今南京)建立东晋政权,开启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的门阀政治,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门阀政权。门阀政治,即“祭在司马,政在士族”,皇上只负责祭祀,政事全都由士族权臣决定。在这一政权制度下,皇权和士族权臣互相利用仰赖。南渡而来的司马睿在江左没有威望,所以由他建立的东晋必须仰赖士族的支持;而士族们想要巩固自己的士族地位,就必须利用皇权为自己点缀。这些士族不仅要政权,还需要军权以捍卫自己的政权,所以称“门阀”。

门阀政治下,皇权与权臣、士族与士族、中央与地方之间,矛盾不断,纵横交错,各势力都需要军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。于是,北府兵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,在东晋的百年国祚中沉浮俯仰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北府兵的前身——流民兵

东晋初年,王导于内,在建康主政,王敦于外,在荆州掌握兵权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晋元帝司马睿忌惮王氏兄弟,于是任用丹阳尹刘隗和尚书令刁协等亲信,以此打压琅琊王氏。王敦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领军从荆州逼近京都建康,要求朝廷交出刘隗和刁协,否则自己就带军攻入皇城。此时晋元帝司马睿万般悔恨,他懊恼的不是自己急于打压王氏,而是没有提前组建自己的军队,最终只能任由王敦追击刘隗和刁协,以息众怒。王敦之乱是皇权与士族的争斗,最终以皇权失败告终。

事实上,东晋建立以来,皇权始终被士族权臣碾压,甚至在王敦之乱时,元帝司马睿还哭诉道:“公若不忘本朝,于此息兵,则天下尚可共安也。如其不然,腾当归于琅琊,以避贤路。”意思是朕不要这个皇位也罢,自己回老家种田,这个皇位,你们谁要谁拿走。王敦见皇上如此卑微恳请,也不好意思再咄咄逼人,于是领兵回到自己的驻地荆州。此后,司马睿一直郁郁寡欢,觉得这个皇帝做得太窝囊了。

经历王敦之乱后,司马睿也深知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军队才能与士族抗衡,于是北府兵华丽登上历史的舞台。

元帝四年(321年),司马睿颁布给客制度,招由北南渡而来的流民为兵,史称“流民兵”,这一诏令不仅解决了人满为患的流民群,也为朝廷充实了军队。

此次招募而来的流民兵,一开始并不叫北府兵,但他们是北府兵的前身;流民兵的将领,唤“流民帅”。掌握这支流民兵的“流民帅”,一开始并不由宗室或士族任职,而是流民中具有威望的人带领。那个时期,南渡的流民,大多是跟随族里有威望的人逃到江淮地区的,一路上,也会有一拨一拨的流民队伍加进来,因此,到达江淮地区后,流民队伍人数都会增加好几倍,这样一支流民,最适合编成军队。而且屯驻于江淮之间受东晋名义上委署的流民帅,多数曾在北方有抗拒胡羯的历史。他们所统的武装力量长期相随,多少具有私兵性质。这样一支军队,东晋朝廷不得不重视他们,又不敢放心大胆地使用他们。可他们又是朝廷唯一一支可以使用的军队。为此,东晋只能委流民帅以将军之号,让其固守江淮,同时拒绝他们过江南。只有在需要流民帅捍卫京都政权时,朝廷才会招他们渡过长江。等到朝政稳固了,东晋往往又以军事理由促其北返。王敦第二次谋反时,朝廷就这种操作过。

太宁元年(323年),王敦再次密谋造反,朝廷得知后并不敢立马举兵讨伐而是采取以静制动,命流民帅郗鉴以兖州刺史之职镇守合肥,以备王敦;王敦却力举郗鉴为尚书令,让他滚回建康。朝廷怕激怒王敦,立马召回郗鉴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电视剧《书圣王羲之》郗鉴剧照

郗鉴回到建康后,与晋明帝司马绍(司马睿之子,此时司马睿已死)密谋,让流民帅苏峻、刘遐等,镇守京都周围,以备王敦之乱。

后王敦在其军师钱凤和沈充等劝说下,起兵叛晋。然而,当王敦的军队兵临建康城下时,王敦便死于军中。由于王敦军队在进军建康路上,烧杀抢掠,杀害很多东晋朝臣,钱凤、沈充等考虑到就算此时投降也难保性命,于是不管军心稳不稳,成败在此一举,他们率军攻打建康,最终被流民帅郗鉴、苏峻等率领的流民兵所灭。

平定王敦之乱后,朝廷为流民帅论功封赏,郗鉴获封高平侯,任车骑将军,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,兖州刺史,假节,镇广陵;苏峻封邵陵郡公,冠军将军,使持节,历阳内史,加散骑常侍。命他们出镇江北防线。

流民帅获此殊荣,又拥兵自重,朝廷一直对他们有所防备。晋明帝死后,托孤外戚庾亮和士族王导辅政,辅佐年幼的晋成帝。由于流民帅苏峻立有战功,军队所招之兵又都是犯事流亡之人,所以庾亮一直不相信苏峻,认为他必将造成祸乱。于是,庾亮欲以大司农一职让苏峻入朝为官,以此解除他的兵权。苏峻一开始以北伐名义拒不入朝,庾亮再三催促,苏峻即仰天长叹道:“这是要兔死狗烹了!”但他不会甘愿做任人宰割的鱼肉。于是,苏峻联合祖约起兵,以奸臣弄权为名,讨伐当政的外戚庾亮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电视剧《书圣王羲之》庾亮剧照

郗鉴听闻苏峻起兵后,欲亲自领兵南下营救,庾亮拒绝了他的帮助,明以防御北方进攻而阻止郗鉴南下,其实暗地里担心郗鉴的流民兵与苏峻合谋。于是,苏峻和祖约一路上势如破竹,兵势强盛,很快便兵临建康城,庾亮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玩大了,仓惶向南投奔他的好友——江州刺史温峤。江州刺史温峤素有雅望,他不仅出面庇护庾亮,还联合荆州刺史陶侃灭了苏俊和祖约。

经苏、祖之乱后,庾亮再也没有脸皮回到京都去,干脆住在京都建康西南方向的芜湖,从此遥控朝廷,与京都内的主政者王导暗地里悄悄较量。而以郗鉴为首的流民帅,也在这场较量中发挥着制衡作用。

当时庾亮坐镇芜湖,联合江州刺史陶侃(温峤死后陶侃为江州刺史),控制长江上游的军事力量,欲废王导。但忌于长江下游京口和广陵的流民兵兵力,庾亮多次劝说郗鉴,想把他拉拢到自己的战队。这样,居于京都建康的王导便成瓮中之物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郗鉴书法

郗鉴没有答应庾亮,反而愈加坚定地站在王导一边,以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作为王导的后备军,制衡上游的荆江军队,使庾亮和陶侃不敢顺江而下。

郗鉴的这支流民军队,在庾、王相持的十二年之中,维持了东晋政局表面的平静,再没有出现类似王敦、苏峻之乱那样的内战。东晋中后期的内乱也靠这支军队镇压,使得虚弱的东晋能够存活一百多年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北府兵的崛起

流民兵起于东晋的内乱,为东晋政权服务又为东晋朝廷所忌,一度处于尴尬地位。郗鉴死后,流民兵的兵权辗转落入多人之手,兵力也渐渐分散在江淮地区。然其崛起和高光时刻,当属淝水之战。

太元元年(376年),由于前秦苻坚已统一北方并有南吞之势,时京都内当政者是陈郡谢氏谢安。为备苻坚的秦兵,谢安上昭朝廷,拜其侄子——谢玄为建武将军,兖州刺史领广陵相,监江北诸军事,太元四年,谢玄加领徐州刺史,镇京口。东晋称京口为“北府”,所以称谢玄统领的这支军队为北府兵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谢玄 像

谢玄重组流民兵,并不只是招募兵卒,而是将流散在江淮地区的流民帅和将领重新聚在一起,这些流民帅和将领都掌握一部分兵卒,将他们聚在一起,兵卒便也随之聚在一起。谢玄招募的将领都是后来的名将,史载“玄多募劲勇,牢之与东海何谦,琅琊诸葛侃,平安高衡,东平刘轨,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。玄以牢之为参军,领精锐为前锋,百战百胜,号为‘北府兵’。”

太元八年(383年),东晋与前秦爆发一场大战——淝水之战。在这场战役中,北府兵立下赫赫战功。

公元383年七月,苻坚不顾前秦朝廷众臣的一致反对,组成步兵六十多万,骑兵二十七万,以其弟苻融和大将慕容垂为前锋,领步骑二十五万。号称百万雄师,“旌鼓相望,前后千里”,南下攻打东晋。东晋朝廷以谢安坐镇京都为总指挥,谢石为征讨大都督,谢玄为前锋都督,与谢琰、桓伊等率众八万北府兵前往迎战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淝水之战 路线图

十一月,谢玄先派北府兵勇将刘牢之亲率五千北府兵袭击洛涧。刘牢之不负众望,击溃阻碍在洛涧的前秦将领梁成的五万兵马,歼灭敌军一万五千人。由此,谢玄得以领兵至淝水左岸,时苻坚与苻融领军百万驻扎在淝水右岸。当时谢玄写信给苻融,让苻融的秦军退一退,他好领军渡水,再与秦军一决高下。苻融见信后大喜,将计就计,答应了谢玄,暗地里计划等北府兵度过淝水一半时,再起而击之。可秦兵里本来就各个民族混杂,人心不一,又有东晋降将朱序在后方大喊:“秦军已败!”于是,士兵们蒙了,这时,周围又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,秦兵一步退,步步退,整个军队乱成一团。东晋北府兵渡水后便不费吹灰之力战胜了百万秦军,秦军前锋苻融被乱兵斩杀,苻坚单骑逃奔淮北,前秦从此一蹶不振,很快便被北方其它政权代替。

北府兵多次以少胜多,表现了较强的战斗力,这与北府兵的兵源和将领不无关系。

其一,北府兵的兵源都是北方逃难来的流民,这些流民被东晋朝廷侨置在淮南、江北地区,他们长期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骚扰作抗争,具有与胡羯作战的经验,逐渐形成了东晋的北边防线。另外,这些流民因为思家心切,与那些鸠占鹊巢的北方民族有不共戴天之仇,所以每次对北方的进攻,都有不怕死的狠劲,跟他们干架。

其二,北府兵的流民帅是一些具有战斗经验,勇猛善战和有指挥才能的将领。这些人一般都是出身寒门或者次等士族,他们不能跻身东晋的上等士族,时常被东晋士族看不起,于是,他们只能修生养性,提高自我能力,通过建立战功,逐渐成为北府兵的著名将领。

经历淝水一战,北府兵褪去从前尴尬的局面,一跃成为东晋朝廷外抗北方进攻的依仗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北府兵的衰落与东晋的灭亡

淝水之战使北府兵达到鼎盛,可随之而来的便是衰落。

太元十四年(389年),为了避免朝廷的猜疑,功高震主的谢安功成身退,主动要求离京出镇广陵,内政大权尽数掌握在宗亲司马道子手中。之后,谢玄被解除北府兵兵权,从北府兵都督退为会稽内史。

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祸乱朝纲,贪腐成风,激发了孙恩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。司马道子利用手中的北府兵镇压了农民起义。农民起义被平定后,东晋又爆发了桓温之子桓玄之乱。

桓玄以除暴安良为名义,联合北府兵将领刘牢之,歼灭了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,进驻建康后,桓玄便暴露其野心,篡晋建楚。桓玄建立楚国、接管北府兵后,发现这支军队很有个性,并不听他的话,采取削弱北府兵的将权的做法,首先是刘牢之被逼自杀,其次刘牢之麾下的一些著名将领等也均被桓玄逼杀,只留下一部分对桓玄不构成威胁的中下级将领,如刘裕、何无忌等。

经过桓玄之乱,北府兵深受重创,而在刘裕重组下,又一度出现中兴之势。

元兴三年(404年)刘裕,何无忌等在北府兵重镇京口和广陵起兵,讨伐桓玄,最终击败了桓玄的荆州兵,重新恢复东晋朝廷。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,刘裕以北府兵军力,两次北伐,一次西征,均取得完全胜利,因此自然而然地,刘裕以北府兵作为自己的军事力量,以宋代晋。东晋百年国祚,因而亡于以刘裕为首的北府兵。

一个王朝的兴与亡,全赖这支军队

刘裕画像

刘裕建立刘宋王朝后,深知北府兵的厉害,将北府兵的兵权一直牢牢攥在自己手中,在他死前,还告诫后人,要求北府兵兵权不可为外臣所持,而是要时刻握在皇室宗亲手上。

刘裕死后,刘宋朝廷发生内乱,谢晦、徐羡之等重臣欲废帝,立少子,好掌控朝廷。北府兵名将、刘宋开国功臣檀道济带领北府兵歼灭谢晦等人,维护了刘宋朝廷。然而,檀道济声威大震,威胁皇权,又为宋文帝所忌惮。元嘉十三年(436年),彭城王刘义康在宋文帝的授意下,矫诏杀死檀道济,北府兵的最后一员猛将,死于皇权之下。

檀道济死后,北魏大喜道:“道济死,吴子辈不足复惮!”于是,北魏厉兵秣马,将戈矛直指刘宋。

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,北魏倾全国之力,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刘宋。此时的刘宋猛将凋零,北府兵兵力也在内乱中消耗殆尽,朝廷只能从州郡里征调兵力,以充国用,可这些征调而来的兵卒,既没有北府兵骁勇,更没有北府兵誓要灭胡的志愿。

经此一战,刘宋朝廷国力大减,文帝此时追悔莫及道:“檀道济若在,岂使胡马至此!”没有了北府兵,南朝刘宋也只能奄奄一息,苟延残喘,最终成为历史洪流中,被淹没的又一个王朝。

参考文献

房玄龄 《晋书》

田余庆 《东晋门阀政治》

许辉 《关于东晋北府兵的几个问题》

牟元珪 《东晋北府兵概论》,军事历史研究

郭敏 《流民 北府兵与门阀政治》,南京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历史在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szx.com/1004.html

作者: lszx_com

发表评论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973450788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返回顶部